“四分之三”(Three-Quarters),由實驗音樂先驅約翰·凱奇(John Cage)於1960年代創作,是一首令人驚嘆且充滿挑戰性的作品,它以其獨特的聲音和結構,將噪音與旋律巧妙地交織在一起,展現出前衛音樂的無限可能性。
約翰·凱奇,一位美國作曲家、鋼琴家、作家和哲學家,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。他反對傳統音樂的固有規則和限制,並積極探索新的音樂形式和表達方式。凱奇相信聲音本身就具有音樂性,無論其來源如何,而"四分之三" 正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。
這首作品的創作靈感源自凱奇對偶然性和 indeterminacy 的研究。他認為音樂應該超越作曲家的控制,並允許演奏者在演出過程中進行即興和變化。因此,“四分之三” 沒有固定的音符或旋律線條,而是由演奏者根據指示使用各種聲音和噪音來創造音樂。
作品結構與演奏方式:
“四分之三” 的標題意味著演奏時間占總體時間的四分之三。其演奏方式十分獨特,需要三位或更多演奏者參與,他們各自負責不同的樂器或聲響來源:
- 第一部分: 演奏者在固定時間內自由演奏任何聲音,例如敲擊、摩擦、吹氣、甚至說話等等,但不能使用傳統的音樂樂器。
- 第二部分: 演奏者停止演奏,並聆聽周圍環境中的聲音,例如風聲、車聲、鳥鳴等等。他們將這些自然聲音作為音樂的一部分,並嘗試與之融合。
- 第三部分: 演奏者再次開始演奏,但這次他們需要根據前兩部分的聲音體驗進行即興創作,創造出新的旋律和節奏。
這種獨特的演奏方式讓"四分之三" 每一次演出都充滿新鮮感和不可預測性,如同是一場即興的聲音冒險。
對音樂史的影響:
“四分之三” 是一首具有重要意義的實驗音樂作品,它打破了傳統音樂的界限,引領了後世作曲家探索新的音樂形式和表達方式的道路。凱奇的偶然性和 indeterminacy 理念也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音樂創作和表演實踐。
許多後世的作曲家都受到"四分之三" 的啟發,將噪音、環境聲音和電子音樂融入到他們的作品中。例如,史蒂夫·萊希(Steve Reich)和泰瑞·里利(Terry Riley)等音樂家都探索了重複性和最小主義的音樂風格,而凱奇的理念也影響了現代電子音樂和噪聲音樂的發展。
總結:
“四分之三” 是一首充滿挑戰性和啟發性的作品,它展現了約翰·凱奇對音樂的創新精神和對聲音無限可能的探索。這首作品不僅是實驗音樂史上的里程碑,也為現代音樂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。通過聆聽"四分之三",我們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無限可能性,以及噪音與旋律之間奇妙的交織。